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收窄,招工難等問題困擾著企業。企業如何降本節支、提高競爭實力,闖出一片“艷陽天”?港城企業開始了新實踐。
邁出“機器換人”第一步
把人干的活分給機器干,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過去,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代名詞。但是,在華芳集團金田紡織六車間內,機器轉得正歡的偌大車間,居然見不到幾位工人。這就是當下時興的“機器換人”。
2011年以來,紡織行業遭遇發展低谷。為應對挑戰,華芳不斷加大技改投入,以金田為主的港城本地子公司共投入3億多元技改資金,大大提高了裝備檔次和自動化生產水平。
通過提升裝備檔次、調整品種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等手段,4年來,企業不僅保持了生產穩定、產銷平衡,更實現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大提升。至2014年底,全集團共有員工15078人,在規模產能和產出總量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相比2010年底時減少了34%,比高峰時的2006年更減少了57.4%。
以“機器換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是港城企業應對新常態跨出的第一步。
在向機械化和自動化要“技術紅利”時,大企業大刀闊斧提升企業自動化水平,中小企業也不甘落后,引入先進的自動化裝備,加入到這場機器大革命中。
“全國‘兩會’過后,中央政府釋放出更加重視環保的信號,以前每次拿貨10臺、20臺的訂貨商,突然間將訂單量提高了幾倍。”保麗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振清說。
最近突然涌入的大量訂單,讓他嘗到了什么叫“甜蜜的煩惱”。為此,在已投入6臺焊接機器人的基礎上,公司已著手再次引進10臺焊接機器人,迅速擴大產能。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器換人”最大的好處在于:質量穩定、效率提升,而質量和效率正是企業的兩大生命線。如今,越來越多的港城企業已經意識到“機器換人”是開啟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效率的“金鑰匙”。
“智慧工廠”建設熱情高漲
自動化改造“棋子”落地,智能化改造緊跟而上。
“目前,我們已著手對六車間進行智能化改造,通過系統集成,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與有效溝通,構建高效的智能制造模式,打造‘智慧車間’。”金田紡織總經理侯仁生告訴記者。
“我們正在與科研公司開展合作,研發空氣凈化設備的智能化方案。”錢振清介紹,目前智能芯片已進入穩定性測試階段,五六月份將進行小批量生產。
“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我們生產的空氣凈化設備將具備跟蹤服務功能。”錢振清告訴記者,“生產設備植入智能芯片后,排放、處理等各類運行數據,將被及時收集。這種智能化收集,有助于公司進一步改進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設備處理效果,也便于環保機構的監管,是多方的共贏。”
“現在的市場形勢很復雜,機頂盒的需求已經趨于飽和。如何謀求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作為一家曾經以數字電視終端設備為主要產品的企業,轉型升級,是銀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明“不得不為”的大事。
一方面,公司繼續加大智能數字電視終端設備及方案的研發,確保其水準和生產規模在同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2014年,公司全資收購同智機電,進軍新能源等領域。目前,銀河電子的智能電源、智能功率模塊、智能配電綜合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在國內同行業中已居于領先地位。
實施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自動化生產綜合管理,從而一舉進入同行先進水平的國泰華榮;對傳統流水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有效提高面料一次制成率,提高工效30%、產量20%,能耗降低10%的東渡集團;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產品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推動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5%、設計和制造成本降低12%、交貨期縮短35%的駿馬集團……
自動化、智能化以及對物聯網技術等的應用,港城企業智慧升級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十大技術支撐平臺發力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新詞引發各方熱切關注。“中國制造2025”,代表了中國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
面對新形勢下增長動力的換擋期,港城轉型升級勢在必為。無論是對于紡織、機械等曾經的傳統制造優勢產業,還是近年來涌現出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等新興產業,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后,都或多或少面臨著如何重新審視自身,探索未來創新發展路徑的命題。
實際上,對于擁有雄厚的機械裝備等基礎的張家港而言,以創新驅動覆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再出發”的意圖早已在政府“施政綱領”中顯現。
近年來,特別是我市圍繞爭當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排頭兵的總目標,把兩化融合(工業化、信息化)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企業信息化基礎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兩化融合深度和覆蓋領域不斷拓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據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我市正在制定鼓勵企業加快智能化步伐的相關政策。
政策鼓勵、資金獎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近年來著力打造的人才、技術平臺支撐。
去年10月份,由哈工大張家港研究院完成的拉絲模清洗分選自動化改造,交付駿馬集團。改造利用機器人視覺技術,改變了以往需要人工辨別模具代碼的傳統做法,減少人工30%以上。目前,鋼簾線物流自動化改造項目正在方案論證。該項目成功實施后,將實現駿馬各個車間的“有機聯接”。
“張家港有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哈工大張家港研究院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哈工大的研發優勢與張家港的產業需求結合起來,互促共進。”研究院副院長喬徽告訴記者。
2010年,我市首次引入清華大學智能電力研究院。由此,產業技術研究院已逐漸成為我市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結合我市產業實際,先后又引進了蘇大工研院、華東鋰電技術研究院等,目前全市共建有產業技術研究院10家,其中已經投運8家。
目前,我市正著力于推動十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全市智能裝備、智能電網、節能環保、鋰電等新興產業,結合研究院產業技術優勢,打造全國領先的高水平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企業自發、政府助推,再加上專業從事“智慧改造”的科研平臺、企業開始發力,追趕“工業4.0”快車的港城企業,已不再“竹外桃花三兩枝”,而是“滿園春色關不住”。
(據《張家港日報》)
華芳集團
地址:中國 · 江蘇省張家港市
城北路178號華芳國際大廈
郵編:215600
電話:0512-58438808
0512-58438807
傳真:0512-58441073
郵箱:hfang@hfang.com.cn